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就当前禁毒工作做出强调:“毒品一日不除,禁毒斗争就一日不能松懈。”毒品会毒害身体和精神,摧毁家庭,引起社会动荡直至倾覆。毒品从来不曾远去,它近在咫尺、伺机而动。
什么是毒品?
我国《刑法》第三百七十五条对毒品作了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品和精神药品。”
毒品种类



吸毒方式
▪ 烟吸。将毒品掺入烟丝,通过吸烟将毒品吸入体内。
▪ 烫吸。将海洛因放在铝箔纸上或金属匙上,下面用火加热,毒品升华为烟雾,吸毒者用力吸吮缕缕青烟,又称为吸烫烟。
▪ 鼻嗅。又称鼻吸。用管对准鼻孔,通过鼻粘膜将毒品吸入。
▪ 口服。口服多为毒品的片剂,如口服冰毒片、摇头丸等。
▪ 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
毒品危害
▪ 毁灭自己
吸毒会造成强烈的身体和精神依赖性,会危害人体机理,毁坏人体的神经中枢,长此以往,甚至最终导致死亡。
▪ 祸及家庭
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对家庭造成极大的危害,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极大可能会导致家人一起吸食毒品,甚至家破人亡。
▪ 危害社会
毒品问题诱发其他违法犯罪,破坏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渗透和腐蚀政权机构,加剧腐败现象;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导致青少年吸毒的原因
▪ 好奇心驱使"体会感觉"、"抽着玩玩"、"试一试"、"尝新鲜"。
▪ 寻找刺激认为吸毒时髦、气派、富有,酷。
▪ 逆反心理有人为吸毒者作戒毒榜样,导致吸毒后戒不了;有的被激将而吸毒,特别是个性极强的人往往被自信心所蒙蔽。
▪ 被欺骗、引诱不少吸毒者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欺骗吸毒,几次后找到了欣快感而无法自拔。不少毒贩为扩大毒网,经常利用青年学生的无知多方引诱。
▪ 环境影响多见于家庭亲友,所谓近墨者黑。
▪ 负面生活事件影响对于感情脆弱、意志薄弱的人更容易发生。
青少年如何远离毒品
▪ 接受毒品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教育,了解毒品的危害,懂得"吸毒一口,掉入虎口"的道理;
▪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寻求刺激,赶时髦;
▪ 不听信毒品能治病,毒品能解脱烦恼和痛苦,毒品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各种花言巧语;
▪ 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如发现亲朋好友中有吸、贩毒行为的人,一定要劝阻,二要远离,三要报告公安机关;
▪ 不充许进入歌舞厅,决不吸食摇头丸、k粉等兴奋剂;
▪ 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食物、物品等,不随便跟随他人外出、游玩等。
▪ 即使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引诱、欺骗吸毒一次,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再吸第二次,更不要吸第三次。
作为青少年,面对毒品的侵害,要勇敢地、坚定地说"不"!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艾滋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 性接触:是主要方式。包括同性恋和异性恋。
▪ 输血及应用血液制品:输入感染人的血液或用传染方式 他们的血液制成的血液制品。
▪ 母婴垂直传播:感染HIV 的孕妇在孕期和分娩过程中以及产后哺乳中可传染给婴儿。
▪ 其它传染途径:纹身、 穿耳、共同刮脸刀、被污染的针头刺伤皮肤等。
✴吸毒者常常共用针管、针头,如果其中有一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注射器就会被污染,那么艾滋病病毒就会通过针具传染给其他吸毒者。
有哪些传统误区?



预防艾滋病的措施
▪ 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
▪ 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 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 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 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 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
善待生命,牢记禁毒防艾知识,从自我防范做起!
文章转自千年古镇醉美运江